列宁与“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曾数次或写或说到关于他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的现象。对此他持肯定观点,视其为进步的。国家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他说,但尤其对落后的俄国来讲,它是(或会是)迈向社会主义的一步。1

  1917 年 9 月,就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前一个月,列宁在他名为《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的小册子里首次表达了这种观点。2他在 1918 年 3 月的关于与德国人的“布列斯特和平”3的文章4中重申了此观点。人生的最后三年里(1921-1924)他一再坚持同一观点,如 1923 年 1 月一份流亡(émigré)俄国人报纸刊载的文章(《致北美俄国侨民》)。

  但列宁以“国家资本主义”是想表达什么?为回答此问,鉴于列宁的理论形成总是对当时眼前情况的回应,我们必须从他们当时的背景出发,审慎研究他的说明。

三个阶段

  我们也得记住,1917 十月革命和 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之间,俄国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1917 年 10 月到 1918 年中期的情况十分复杂。1918 年 3 月列宁谈到五种成分的“混合”:自然经济(家庭为自身消费生产)、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8

  1918 年中期到 1921 年初(内战阶段)最高国民经济会议尝试直接管理工业,可行情况不用货币。这套制度后来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1921 年 3 月,政府(regime)推行了新经济政策(NEP),正规市场关系(formal market relations)恢复,私有企业和国有托拉斯(state trusts)经营工业。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说明只在第一、三阶段出现。他并未在“战时共产主义”期间论述此事物。

德国战时经济

  列宁最早论述“国家资本主义”的著作出版时,一战仍肆虐欧洲。他宣称“最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例子在德国”5。为确保战争机器运转稳定,德国政府严加管控工业。国家不仅调控物价、资助新工厂建设,而且重塑公司结构并协调物资分配。例如,战争部原料处(the Raw Materials Section of the War Ministry)6设立“战时公司(war corporations)7”——最终约为 200 家,尽管私有但运营受国家监管。私有制和牟利生产都未废除,但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运行,程度前所未有。

  列宁认识到德国及其战时经济始终从属德国资产阶级并最终服务他们的利益。俄国的国家权力属于“工人阶级”,类似的国家与私人资本家的合作在那里能起更大进步作用。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工人阶级有意识准许而又加以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9。对列宁而言,这让其不只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而且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是否合逻辑请读者自行思考)。

  当然,此处列宁意味深长地(mystically)将“工人阶级”与他的党等同。真正的工人阶级最初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认同很快就消失殆尽了。

  1918 年 3 月列宁描述“国家资本主义”为苏俄五种经济成分之一。81921年3月 NEP 的推行让国家资本主义的意义极大提高。列宁称国家资本主义是 NEP 的“要素之一”9

吸引外国资本

  NEP 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多样。一种主要形式是特定条件下长期租赁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的生产性资产(productive assets)。由于“没有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要迅速恢复经济是不可能的“10,列宁对租赁给外国资本家(承租者)的资产附加了特殊的重要性,即所谓“租让制“。据此提供的资产包括巴库11和高加索格罗兹尼12的油田(尽管本地“共产主义者“显然不喜欢这主意)。

  能找到的接受者如此之少令列宁失望。早期的一位承租者是名为阿莫德·哈默(Armand Hammer)的年轻美国医生,列宁说服他承租乌拉尔山的石棉。哈默晚年作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创造了美国与苏联新的商业联系。

  NEP 也导致同一地区众多相似企业聚团从而创造出托拉斯。这些托拉斯完全国有但以自主营利单位经营,向市场售卖它们的产品。那时认为国有托拉斯制度是“国有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1968年匈牙利以新经济机制之名建立了类似的制度并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13,不过列宁始终认为市场与社会主义不能共存)。

对“苏维埃制度本质”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者对“苏维埃制度本质“的争论,几乎只关注1920年代末斯大林治下创造、持续六十年左右、其瓦解最终作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的所谓”计划经济“制度。列宁从未具体论述过这制度——原因很简单,他逝世后四五年才产生这制度。 没人知道他会怎么想。尽管这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但可以说某些关键方面与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撰写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现象时所想仍有不同。

STEFAN14

载《社会主义旗帜》2018 年 1 月刊

译注

  1. “……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苏维埃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粗体是原文如此,列宁《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2. “如果试一试用革命民主国家,即用采取革命手段摧毁一切特权、不怕以革命手段实现最完备的民主制度的国家来代替容克资本家的国家,代替地主资本家的国家,那又会怎样呢?那你就会看到,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或一些步骤!”(粗体是原文如此,出处见前文)

  3.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也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它主要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生的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签订合约之后,苏俄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 “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报告》)

  5. “……我们首先来举一个最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例子就是德国。”(列宁《论粮食税》

  6. 即“Kriegsrohstoffabteilung(KSA)”。

  7. 即“Kriegsrohstoffgesellschaften”。

  8. “……俄国现有各种社会经济结构成分究竟是怎样的。问题的全部关键就在这里。现在我们把这些成分列举如下:(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出处同注 1,另:这篇文章实际上是 1918 年 5 月发表的,原文“3 月”应为笔误。)

  9. “作为新经济政策要素之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在苏维埃政权的条件下,工人阶级有意识准许而又加以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列宁《致北美俄国侨民》

  10. “……而没有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要迅速恢复经济是不可能的。”(出处同上)

  11. 今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

  12. 今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首府。

  13. 新经济机制于 196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项重大转变旨在尝试以放权克服中央计划经济的低效。这代表着从强制计划指标的苏联经济制度转向确定企业逐利为主的政策。这也是“全面经济制度改革”,于公司间创立市场关系,发挥价格的配置功能,以及公司回应价格来最大化利润并用其预算投资。

  14. Stephen Shenfield(STEFAN)是致力于苏维埃和俄国研究的学者,于两年前逝世。

评论